“明明本人沒有收到商品,快遞公司卻通知已簽收”,隨著快遞量的激增,快遞行業的一些不規范行為也日益顯現,甚至引發了矛盾糾紛。據報道,這些“被簽收”的快遞服務讓消費者詬病甚至投訴,但這種問題久拖未決。
有業內人士直言,快遞員之所以提前簽收,也就是消費者快件“被簽收”很大程度上是怕罰款。由于快遞數量大,一些公司考核快遞員當天派送比例,送不完就算延誤。于是,一些快遞員把快遞隨意放在客戶門口或未經客戶允許放到小區附近便利店等,但問題是如果快遞員送錯了地址造成丟件,給消費者造成損失誰來負責。
為解決包括快件“被簽收”、“最后一公里”配送、快遞實名制、隱私泄露等曾經困擾民眾的快遞“老問題”,于今年5月1日已經生效實施的《快遞暫行條例》,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但時至今日,快件“被簽收”這一問題不但沒得到有效解決,反而幾乎成了行內的“潛規則”,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要提升《條例》落地監督執行力度。這既包括快遞企業對快遞員有關政策的落實,也包括執法部門對落實不力快遞企業等的監督與處罰。快遞新規5月1日執行后鮮見有執法部門對快遞公司的一些問題進行嚴格的執法檢查。
二是強化相關措施配套。相關快遞新規的落實意味著成本的上升,對此,有關快遞企業、快遞員工并沒有完全做好充分準備。比如在快遞是否放快遞柜、是否代簽等問題上,如果事先都征求客戶意見,明顯會增加快遞員的支出,但對此快遞企業卻沒有及時予以足額補貼,也沒有通過其他方式彌補,這也掣肘了快遞員嚴格落實相關規定的積極性。
三是行業經營模式掣肘。新規執行不暢,跟快遞行業發展模式有關。新規里的投放要求,對于直營的快遞公司來說,執行起來問題不大,但對于另一些加盟的快遞網點來說,則可能遇到很多阻力。比如總公司要求按規定來,加盟點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陽奉陰違。
一項新規的落地執行需要時間和過程。但面對快遞新規實施后依然存在的“被簽收”等“老問題”,這就需要對癥下藥,快速糾正。比如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法規宣傳力度,讓快遞員、快遞企業知法守規;加大監督問責力度,督促執法者加大執法監督,用及時的執法監督提升快遞企業落實政策水平;完善政策落實成本增大及時補貼制度,提升政策落實積極性;分門別類加大不同類型快遞業執行政策監督和處置力度,讓不同快遞企業等都能較為平衡執行快遞政策水平。